9月12日,国家民委“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2023年全国试点示范项目”——“助力非遗传承,促进民族交融”职教培训项目启动仪式在我校图书馆报告厅举行,活动在霍尔果斯市和我市分别设会场,两地线上同步互动。省民宗委副主任秦华、副市长高美峰参与活动。
活动现场,两地500余名观众欣赏了民族风情浓郁的暖场表演——朗诵《盛开的民族之花》、舞蹈《美丽中国》、舞蹈《天山之女》。启动仪式中,霍尔果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新芝,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高美峰、江苏省民宗委副主任秦华先后作讲话,霍尔果斯市和连云港市相关部门负责人、学生代表,江苏省级非遗传承人代表分别发言。两地会场嘉宾一道按下按钮,共同启动“助力非遗传承,促进民族交融”职教培训项目。仪式后,连云港市会场嘉宾参观了学校“红石榴家园”,霍尔果斯市会场嘉宾参观了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。
“助力非遗传承,促进民族交融”职教培训项目是全省唯一获国家民委资金支持“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2023年全国试点示范项目”。此次入选是继我校“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化学检验员职业技能培训项目”入选2022年国家民委组织实施的“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”后,再次获批国家民委“三项计划”试点示范项目,是我省唯一连续两年入选该国家级项目的高校。
该职教培训项目类型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项目,于2023年9月至11月正式实施。将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,充分挖掘连云港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,创新搭建共育天山学子重要平台,重点围绕东海水晶雕刻、柳编技艺、锻铜技艺、制陶技艺、香肠技艺、酿醋技艺等近10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,采取“走出去”和“请进来”相结合的方式,主要面向新疆地区各族青少年,开展具有技术技能性质的专业研修培训,提升各民族青少年就业创业能力,促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、全面交流、深度交融。项目预计培养旅游管理与导游人员50名以上,电子商务平台网络主播100名以上,熟练掌握非遗技艺的青少年500名以上,国家东中西部地区直接受益各族青少年累计1000名以上。







